{/eyou:adv}

教学科研

当前栏目

当前位置:首页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教学科研 >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0-05-10 16: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做好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当下必须深刻思索与践行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时刻牢记的初心与使命。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作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关乎党的教育方针能否得到全面贯彻、关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就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是对全体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饱含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待之意。

如何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使之契合学生的需求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强调“备课程”的同时更要“备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贴合学生关注点等都是近年来思政课教学中共识性的理念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改善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性新课题。思政课教学改革要落到实处,必须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依据,紧扣学生所需,勇于自我突破、开阔视野,打造高校思政课的全新境界。而在此过程中,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程改革的主导者的思政课教师,首先就要从反思自我角色出发,积极调整和摆正身份,去做一名怀揣着“同理心”的、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同行者”,达到学生有所呼、教师有所应。

教师只有怀揣着“同理心”,才能引导学生建立由了解而认同、由认同而践行的认知回路。语言的对接是表层的,心灵的对接才是深层的,“同理心”是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及和谐的课堂教学实现的前提。“同理心”不是语言用词上的简单靠拢,更不是一味迎合学生的审美,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看待教学内容,即在具体而全面的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关注点或困惑点切入,以易于其接受的语言风格,吸引其参与到教学组织模式中,进而开展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惑”得到解答,然后因理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及认同,最终发展为主动践行的内驱力。

教师成为“同行者”,才能真正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从成长阶段来看,大学生属于“发展中个体”,而教师则常常会以“发展完成个体”的姿态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虽然用心良苦,但却给学生普遍留下了说教、刻板的教学印象。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教师又何尝不是动态发展中的学习者。“同行者”是一种问题探求的姿态,面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茫然,以一位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共同进行讨论、给出初步建议;面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回避也不可偏激,在理性客观的背景情况介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发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样,在引领学生走上健康成长之路的同时,教师的授课深度和针对性也会大幅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得以更为充分地彰显和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广大思政课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种好课堂教学的责任田,紧扣学生所需、找准自身定位,成为学生青春前行道路上的知心人、同路人,用富有亲和力和鲜明时代感的教学内容去启发当代大学生深度理性的思考、给予他们温暖人文的关怀。

 

         撰稿:孙晓涵;审核:王小霞;

 

版权:jxf吉祥网手机在线 - 免费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济南校区:济南市经十东路3028号  曲阜校区:曲阜市有朋路105号  鲁ICP备15010726号-1  鲁公网安备37018102000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