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主持人宣兆琦:
培养“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作为我校的育人理念,自从提出的那一刻起就包含着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重属性。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头理论,而空头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同理,没有理论的实践则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难达目标的。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是一条切实有效的正确途经。因而,在落实我校“九个一”文化育人工程的过程中,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原则是必须的。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齐鲁文化研究专家傅永聚教授在提出培养“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的育人理念伊始,就对相关的理论问题与学术问题做了全面系统而又深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初步成果主要包括:文化与民族,文化与文明,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华文字与中华历史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大一统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华文化赖以生生不息的空间优势,和合、小康、大同---中华文化的人类社会福祉安排与追求,道尊于势、以道抗势是中华文化精神中对真理追求的最高体现,因革损益、旧邦维新、守正出奇、自愈自新系统---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机制,中华文化的主流(核心)是孔子儒家思想,教化与学习是中华文化修养“成人”的手段与宗旨,中华文化(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新生等等。现把傅教授《有关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初步理论思考十二条》在本栏中陆续发表,以飨读者。理论是创新的,学术是深刻的,而呈现给读者的却是?鹘淌谏钊肭吵龅谋泶铩G敫魑欢琳呔蚕滦睦矗?鎏?饔谰劢淌诘涝佳砸??宙告付??慕舛涟桑?/span>
有关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初步理论思考之一:
文化与民族
傅永聚
文化是人类劳动的创造物。文化是人化。人是文化创造活动的主题。没有人作用于其中,自然就是自然。珠峰8848米,人不去接触,就是自然的山。登山队员甫一攀爬,就有了登山文化。泰山在五岳中,并不是最高最险,但文化遗迹遗址最富,皇帝经常封禅,故为第一文化山。二是劳动。没有人类劳动于自然,就没有文化价值。三是创造物,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在内。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第一次为文化下了一个学术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其实,“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无一不是“人类劳动的创造物”,只不过这里的创造物是狭义的,即限于精神文明的范畴。
人分为民族。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的灵魂,根与独特标志。一方面,文化代表反映着该民族的特质内涵,否定该民族文化,就否定了该民族。所以把别的民族文化说成野蛮落后,是文化殖民主义的典型心态。另一方面,既然文化是属于特定民族的,那就不分高低,没有优劣之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嘛。不过,文化既然是某个民族创造的,又在历史上形成,当然内涵有精华,也有糟粕。适时与过时共存,不易剖分。就像一个人,既携带健康基因,也潜藏病因一样。就是你在健康登记表上毫不犹豫地填上健康的时候,肌体内部也早已潜有疾病的隐患一样。那种把某种民族传统文化说的天花乱坠,不容讨论的做法,要么教条,要么顽固。是文化慕古思维作祟。学界常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此其实深思之人不多。此语原出自(清)戴名世《己卯画卷序》“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人们经常提到的例证是恩格斯举出的给小孩洗澡后“弃其脏水(糟粕),留下孩子(精华)”的例子。其实孩子与洗澡水本身是两个主体,而事物本身的精华与糟粕是互相掩印,处在同一个主体中的不容易分割的共存。糟粕与精华的双重透视---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要科学判断,慎去,慎取,反对只去不取。物质--糟粕的本意:本为渣滓、废弃无用之物,但酒-酒糟-酒精;水-纯净水-矿泉水;宝剑与锋刃,循环经济条件下可以化废为宝。从文化视阈看--任何文化都存在精华和糟粕,相对而言,时代差异,主观认知,不断地相互向对立面转化,不同文化尤其如此,尤其反对视别的民族文化为“糟粕”的文化歧视与殖民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