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建设未来学习空间,是高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对、推进、引领学习方式变革的一种探索。高校未来学习空间旨在为师生提供高标准的智慧化学习新环境、高水平的个性化学习新平台,以及高效率的精准化学习新服务。
2023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调研组聚焦高校未来学习空间的建设举措、未来需求以及面临的挑战,在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开展实地调研,并对部分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4所高校为重点调研对象(以下简称“重点调研的4所高校”)。调研发现,高校基本具备未来学习空间的建设基础。同时,对照教育部相关司局“未来学习中心”试点建设的初衷和目标,部分高校在发展理念、建设内容、技术基础等方面仍待进一步拓展。
打造多样化空间支持学习变革
聚焦物理空间改造升级,打造满足多元需求的新基建。重点调研的4所高校依托图书馆升级改造、打造书院空间、另行新建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5G、VR虚拟仿真、智能穿戴等新技术,对传统物理空间和学习环境进行升级改造,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与体验空间。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加大力度改造图书馆,创设更多物理空间,包括独立学习空间、小型研讨室、开放式交流空间、新技术体验空间、视听空间、文化展示空间、阅览室、自习室、报告厅等。
推动数字平台互融互通,创设支持学习变革的新空间。推进数字平台的互融互通,加快技术要素对高校教育教学的科技赋能,是实现高等教育智慧教育的重要基座。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搭建智能图书馆精准化服务平台和智课教育云学习服务平台,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相关技术,实现面向师生需求的精准化、个性化推送。
促进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提供面向未来学习的新服务。重点调研的4所高校都尝试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学生导学、教师研修、创新创业提供支持服务。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依托图书馆不同类型的空间开展支持服务。其网络课程中心为教师提供慕课制作服务,语言学习与交流中心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语言能力提升服务,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培训基地提供创新创业支持服务。
强化基层组织联动协同,探索构建融合共享的新生态。重点调研的4所高校支持多部门多效协同,促进资源交叉共享。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立“未来学习中心”研究团队,积极参与学校未来学习中心的顶层设计。目前学校已建成校级数据中台,实现职能部门之间数据互联互通,为学校整体推进未来学习空间建设创造了条件。
虚实结合以提供高效精准服务
调研期间,课题组面向学生群体开展了未来学习空间建设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未来学习空间的建设位置、空间布局、提供的学习支持、涵盖的学习内容、虚拟空间功能等5个方面。同时,调查还针对学生的期待和建议设置了开放式问题,旨在了解学生对未来学习空间建设的现实需求,为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未来学习空间建设提供参考。调查显示:
高校图书馆可以成为未来学习空间理想的建设场所。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38.25%的人希望未来学习空间设在图书馆,在7个选项中占比最高。有27.94%的学生希望另外新建,12.18%的学生希望建在教学楼,12.03%的学生希望建在宿舍楼。学校在选择未来学习空间的建设位置时,应综合考虑现实条件和师生需求,采取专门设置和灵活设置相结合的方式。
未来学习空间的物理空间应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接受调查的学生在学习需求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排名前三的需求依次是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相应地,在物理空间的布局上,61.32%的学生希望设置更多独立空间,19.63%的学生希望设置更多小型研讨室,18.62%的学生希望设置更多开放空间,另有少数学生认为需要设置多样化的空间组合。
未来学习空间的功能优化应注重虚实结合。未来学习空间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调查发现,学生最希望未来学习空间提供的3项学习支持依次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空间和更加便捷的网络。此外,学生还期待未来学习空间提供专业的教师指导、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智能化的学情分析及诊断系统等。未来学习空间的建设应侧重虚实结合,全面提升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功能。
未来学习空间应基于学生发展需求提供指导。学生最期待在未来学习空间获取的指导依次是:学习或研究方法的指导、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识性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就业指导与服务、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未来学习空间的建设应聚焦学生的基本学习指导,并向跨学科指导、就业创业指导等多样化服务延伸。
未来学习空间的虚拟空间应提供高效精准服务。虚拟空间是未来学习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信息检索、线上学习、远程互动、学习反馈等多种需求。学生对虚拟空间的需求依次为: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强大的检索工具。此外,学生对远程交流研讨平台、远程学习指导、网络学习社群以及学习反馈与诊断等也有一定的需求。建设未来学习空间应着力推进资源丰富、高效精准的虚拟空间建设,满足学生的线上学习新需求。
未来学习空间建设应着眼未来,强化应用。学生希望学校通过开展高水平讲座、组织项目实践活动、提供与行业企业交流机会等方式用好未来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对未来学习空间“未来”属性的期待,为学生提供智能化、泛在化、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支持并促进学生学习。
需求为导向统筹协作整体推进
以适应需求为基础,引导高校学习方式变革。高校未来学习空间建设不仅要重视空间改造、资源及平台建设、服务升级等供给侧要素的建设,而且要重视引导以师生为主体的需求侧群体转变学习理念。有关部门应鼓励高校开展教学研究、学习技术研究,对“未来学习空间”的概念内涵形成共识,加深师生对学习方式变革的认识与理解,发挥未来学习空间建设引领学习变革的作用。
强化校级组织建设,形成统筹协作的管理模式。在国家、省、校三级建设体系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应重视校级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引导学校创新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可以建设校级层面的领导小组,对未来学习空间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指导,避免协调不力、责权不清、激励不足等问题。采取“项目制”等管理方式,根据未来学习空间建设需求跨部门组建团队,汇集校内外优势资源,统筹进行未来学习空间建设。鼓励高校探索灵活多样的运作模式,通过引入专业公司、购买服务、与校外相关单位合作等方式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未来学习空间的建设和管理。
以数字应用为重点,创设互联融通的学习生态。未来学习空间建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数字技术的应用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决定了资源的融通程度、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是影响未来学习空间利用效果的关键因素。有关部门应引导高校抓住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契机,在物理空间环境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开发利用虚拟空间,推进校内数据资源的联通、校内与校外公共平台的对接,整合图书文献资源、教学科研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优化新技术在学习场景中的应用,创设国内国外、线上线下、虚实交融的智慧学习生态,为学生自主化、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提供信息导航与支持。
坚持分类推进策略,探索多元特色的建设模式。根据学校现有的建设基础,未来学习空间建设可分为整合重组型、改造升级型和完全新建型3种类型。整合重组型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通过现有功能的整合与重组即可实现未来学习空间的建设,相关学校可作为试点优先发展;改造升级型具备一定的物理空间基础和平台基础,可借鉴试点学校的建设经验,探索优化现有的空间功能;对于完全新建型未来学习空间,学校可以结合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探索多样化的特色建设方案。
构建研究实践共同体,促进共创共建共治共享。有关部门应组织搭建研究平台,共同开展未来学习空间建设相关理论研究,形成广泛共识,为未来学习空间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还可以组织成立高校未来学习空间实践联盟,促进不同区域、不同高校之间的交流学习。
(作者:刘琳 王春春 桂庆平,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数字时代高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项目编号:GYI2023006]的研究成果)
鲁ICP备15010726号-1 鲁公网安备37018102000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