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修电话:0531-8559250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改革与实践研究

作者:王志强 洪秀岩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智能设备的不断普及,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今社会正逐渐走向“互联网+”时代,全民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高校体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部门应针对“互联网+”时代特点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借助移动互联网开展高校体育工作,提高高校体育工作水平。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优势及机遇进行分析,明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以期为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字] 互联网+ 高校 体育 信息化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涉及教学对象、教材、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体系等,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和理论化的教学活动范式,反映着一定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规律。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往往是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教师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动作技能的学习和相应的体育锻炼,同时学习相关的体育知识,建立自身的体育知识体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则属于从属地位。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具有其一定的历史性与合理性,但在现如今强调“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之下,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不符合当今体育教学理念要求。这是因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缺点:首先,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主导,侧重于本体化的加工信息在学习过程中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属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尊重,导致学生课程参与度较低,未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其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强调按运动技术结构循序渐进进行教学,未能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指导,因材施教理念未能在教学中得到体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着教材、知识陈旧及更新换代慢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要求全面发展的诉求,也难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在教学组织中缺乏创新,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分析

  1.“混合式教学”促进了高校体育课程质量的提升

  20123月,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任务,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通过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结合,可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高校体育部门通过引进慕课、尔雅等在线网络课程,在学校现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实现对体育课程的扩充与延伸。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建设,可拓宽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取渠道,丰富学生体育理论、体育文化与赛事欣赏等方面的体育理论知识,弥补学校体育教学中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倾向。最后,高校通过开展体育在线课程,丰富学校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满足一些无体育课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互联网+”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当前我国各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运动量少的情况,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体育参与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锻炼、锻炼的时候缺少运动同伴及缺乏合理的锻炼指导等。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具有海量的运动方法、知识和内容等,教师可通过网络学习和运动相关的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运动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同时,借助运动类APP进行锻炼指导,还可以通过运动里程、配速、热量消耗、心率等功能了解学生的运动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运动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锻炼,最终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与主动性。针对缺乏运动同伴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社交类、运动类APP结识志同道合的运动伙伴,对于缺乏运动习惯的学生,要多关注和激励他们,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订具有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使他们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3.“互联网+”有助于实现高校课内外体育一体化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完善与优化课程安排和预约方式,使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获得最大的自由,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身体条件、运动习惯选择相应的俱乐部课程学习。同时,与社会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信息化辅助教学系统,实行APP选课、课程预约、微课、运动类APP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对体育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全面的调整,这一过程要遵循“轻结果,重过程”和“重健康,轻考核”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在课下积极搭建各类体育展示平台,实现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

  4.“互联网+”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可充分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开展学校体育明星宣传、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文化展示与线上体育竞赛等活动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校园体育文化需求,并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的体育优势,对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创新,打造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引导学生参与、创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例如通过开展线上体育竞赛、锻炼打卡、体育微课展示等,借助抖音、微信朋友圈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营造更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同时,通过借助教学信息化软件及平台,在课程教学上实现学生自主选课、课程预约、场馆预约等功能,利用微信等社交、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发帖,讨论、探讨学习心得,提高学生锻炼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工作。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1.转变教学思维,倡导“互联网+”体育

  高校体育课程具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高校体育部门应更新教学思维,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重视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及动作示范的及时性,利用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法,解决运动技术学生无法在课后进行观看、学习、复习的劣势,通过线上讨论平台、直播课、QQ群等线上交流手段,增加对学生练习的指导,同时要及时反馈信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最终达到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2.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学习的需求

  高校体育课程应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依托慕课、尔雅等互联网在线学习平台开展体育理论、体育文化与赛事欣赏等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体育课程的扩充与延伸,促进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与理解,提升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开发校园体育APP,促进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高校实现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针对学生的现实需求,高校应与软件开发公司共同设计和开发与学校俱乐部改革相配套的软件、APP及录制微课视频,从而为高校的信息化教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线上信息平台及预约系统的建立,为学生提供线上选课、课程预约、活动预约、成绩查询等服务。同时,积极与分院、社区合作开展校园群体活动,并将其加入学分认证系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手机APP实现校园体育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积极建设校园体育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4.更新课程设计,建立与信息化教学相适应的考核方案

  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体育课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翻转课堂、线上测试、过程考核等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及相关赛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教学信息化软件的应用,在学期内开展过程性考核,使学生能够时刻了解和掌握自身的学习进度,养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建立“重过程、轻结果;重参与、轻竞技”的考核方案,使考核更趋合理且能够不受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提升体育课程考核的合理性。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从关注单一结果到关注学生多元化的发展,从关注课堂到同时关注课前和课后,由单纯追求技术达标和体测达标转变为追求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互联网依赖性较强,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应多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通过开发校园体育APP,利用运动类APP对学生开展过程性考核,这也符合大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与锻炼的习惯。运动类APP可有效解决大学生锻炼知识缺乏、锻炼过程缺乏监控、锻炼同伴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还显示,大学生采用运动类APP的动机较为强烈,如高校采用运动类APP进行课外考核,可有效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满意度,这更有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应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推进教学信息化改革,通过与外部企业合作开发与学校特点相适应的运动类APP、体育教学系统等,提升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的水平。同时,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完善相关的功能模块,促进高校运动类APP的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发展。通过加入校际、校内群体活动的学分认证体系,促进学生课外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要积极更新课程设计,建立与信息化教学相适应的考核方案,以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颜意娜,陈华,程磊,等.“互联网+俱乐部制”高校体育三位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9(2)48-53.

  [2]申景桃.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安院阳光运动平台”研究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5)141-143.

  [3]闫升.信息化快速融合背景下高职体育课堂教学变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8(1)89-91.

  [4]许正勇.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延伸体育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化背景下“慕课”在高校体育教学的介入及实践[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4)153-154.

  [5]张建宇.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1)121-124.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陕西西安)

 

版权:jxf吉祥网手机在线 - 免费APP下载 网络信息中心 济南校区:济南市经十东路3028号 曲阜校区:曲阜市有朋路105号

鲁ICP备15010726号-1 鲁公网安备37018102000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