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摘要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指挥棒”,对教育活动有广泛、深远、持久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形势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强大冲击,也催生了全新的教育秩序和形态。
信息技术怎样影响教育评价改革
钰彤 张宁娟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指挥棒”,对教育活动有广泛、深远、持久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形势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强大冲击,也催生了全新的教育秩序和形态。在信息生态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的革新、认知方式的变革迫切需要传统的教育评价理念、方法与工具实现系统性转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评价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从全球范围看,教育评价已经在评价功能拓展、评价工具创新、评价内容深化等多方面实现了全面升级。
教育评价功能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助力教研人员及时获取动态参数,调节、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状态给予更多、更全面的反馈与建议。一是过程监控与预警。信息技术可以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发现威胁学生成长的问题,并为危机预警提供条件。二是生涯规划与指导。信息技术可以追踪学生的学习痕迹、记录学生在学习和社交技能方面的发展进度、指导学生的短期和长期计划等。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拓展教育评价功能提供了有力保障,促使教育评价的目标从短期收益转变为长期效益,路径从结果输出转变为过程追踪,策略从危机化解转变为提前预警。
教育评价内容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使深度挖掘教育过程中的痕迹信息、突破教育评价内容窄化的现实瓶颈成为可能。一是测量高阶能力,应对未来社会新变革。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建复杂任务情境,利用“人机结合”技术实现了对学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测试表明了高阶能力的可测性,也体现了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二是直面复杂问题,适应未来教育新发展。解决复杂问题涉及技能、能力、动机等多种认知和非认知因素。使用信息技术构建复杂问题情境,可以探析问题解决路径,训练问题解决思维,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三是深挖海量数据,顺应智能生活新变化。一方面,深度挖掘生活社交数据,基于社交网络中的用户行为(话题评论、资讯浏览等)对用户人格进行分析与预测;另一方面,深度挖掘在线学习数据,基于网络痕迹数据测查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写作等),对学习者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深化教育评价内容提供了有力依托,促使教育评价的深度从一般能力进阶为高阶能力,广度从简单问题进阶为复杂问题,维度从平面空间进阶为数据海洋。
教育评价工具不断创新。国际社会正在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来弥补传统评价方法的功能性缺失,产生了许多创新性评价工具。如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认知诊断评估、游戏化评价等。信息技术应用为创新教育评价工具提供了有力支撑,促使教育评价实现将关注点从学业成就逐步转向综合素质发展,着力点从终结性评价逐步转向过程性评价,落脚点从单一评价结果逐步转向精准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
为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可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抢占教育竞争战略制高点。
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在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谋划部署,力图通过教育评价改革促进本国人才选拔与发展,抢占未来教育竞争战略制高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0年发布《面向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为2040年学校建设提供了多种设想,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构建未来学校教育新样态。美国、新加坡等国也都强调培养人工智能人才队伍、人工智能的运用等。
当前,我国已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明确了加快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方向。为了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评价深度融合,还需尽快实现教育评价体系革新,坚持静态的终结性评价与动态的过程性评价相融合、标准化的宏观评价与个性化的微观评价相融合、学科评价与非学科评价相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支撑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需求。
加快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推进数据管理应用科学化。
随着信息来源与信息获取手段越来越丰富,教育评价的个性化和精准化有望日趋完善。然而,评价结果的数据开放、共享和联动机制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教育评价、支撑教育治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关注教育评价信息平台建设。一是规范化管理数据信息,全面推进信息平台建设,保障数据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打通信息传递的壁垒,充分利用动态发展数据,链接“数据孤岛”。三是学校、政府、社会等多主体协同,保障评价信息来源多元化,促进评价结果精准化。
加速信息技术转化应用,持续发挥驱动作用。
信息技术的引入,逐步激发了教育评价活力。为了赶超国际教育评价水平,还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科学转化力度,持续发挥驱动力作用。一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评价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为教育评价服务的能动性。二是信息技术与多学科广泛联动,促进教育评价的理念、视角、方法和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三是信息技术与多社群互动,多角度获取数据,提升评价效率。
加强信息技术创新研究,促进教育生态和谐发展。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催生了教育评价发展的新趋势,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其他学科的前沿成果,赋能教育评价。一是结合学生个性化特征,评价学生在未来教育中的关键能力,为个体提供精准化评价“服务”。二是考虑多层级结果反馈,构建更多元化的评价结果输出方式,挖掘学生更深层、更多样化的潜在特质,及时呈现教育活动发展样态。三是深度挖掘数据,建立教育智能预警系统,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等。
健全教育评价保障机制,消解信息技术应用风险。
随着教育大数据的产生,教育异化与数据隐私泄露已成为信息技术提高教育发展质量不可回避的伦理安全问题。要正视信息技术应用的伦理安全问题,预判可能产生的风险,及时采取有力有效管控措施,确保教育评价工作正常运行。为此,一方面,要基于已有在线数据构建用户画像,保障教育评价科学有效;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保障教育评价数据使用合理、规范。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评价与督导研究所
鲁ICP备15010726号-1 鲁公网安备37018102000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