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栏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的主干课程,更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能使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思政课教师应该在主要内容、追求价值、逻辑维度上积极探索如何与二十大精神的高度契合,才能把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课堂。
一、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充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2005年根据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而设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必修课程。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展示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救亡图存历史,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一是要讲清楚习近平同志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增强学生对关键时期党确立核心决定性意义的认识;二是要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及其传承发展,增强各个时期形成的党的精神对学生的成长激励作用;三是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增强学生对其里程碑意义的深刻理解;四是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历程和科学内涵,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四个讲清楚”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只有讲清楚党的领导核心、伟大建党精神,才能讲清楚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和精神力量。
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的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精神融入“纲要”课。这一时期,我们党在推进富国大业的实践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以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为代表的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给当代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不仅为改革开放精神的诞生提供了时代背景,而且促进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拓展和深化。从标志着改革开放起步出发的小岗精神、特区精神,到反映举国上下团结一心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再到代表社会发展进步的浦东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既源于社会实践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与改革开放的历史交相辉映。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的党的一系列伟大奋斗精神融入“纲要”课。新时代十年,我们党在推进强国大业的实践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以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为代表的伟大奋斗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式提出并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以坚定的信仰信念和不变的初心使命唤起全党全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气神。正如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要“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总之,从革命精神到艰苦奋斗精神,从改革开放精神到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代表性精神,共同传承弘扬了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一把独特的钥匙。将二者的共同之处相联系就打破并突破了课本的限制,将课本与国家政策相联系,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二、课程教学方法多变
目前处在信息化时代,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实施“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网络教学主要依托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以丰富的案例素材拓展理论知识广度;课堂教学突破了理论知识深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课程内容包含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等内容;实践教学提升知识运用能力,以社会调研、主题研讨会、大学生讲思政课、视频拍摄等多样化形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探索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超星课堂简便直观、稳定性高,课堂考勤和互动情况都能够得到记录和保留;辅助与课堂教学管理,包括实现课堂的随机点名、全员互动,学生到课情况也会清晰准确地得以保留。不但完成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而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时互动,讨论讲述章节内容的重点并及时答疑解惑,能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主导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一种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中心位置的教育方法开始渐渐地流行了起来,而它之所以广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它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还因为它的独立方法让学生掌握了以后在生活中需要依赖的关键技能。而这是通过让学生对他们的学习承担更大的责任,鼓励课堂内更多的合作,同时确保积极和有意义的学习得以实现。传统讲授法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因此增加学生讲课环节,即对分课堂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课件展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这个名称是指每次课的时间被对半分割,一半用于教师讲授,另一半用于吸收和讨论交流。这里主要有两种模式。设计“二十大”紧密相关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将课程内容与二十大内容相结合,制作PPT准备讲解内容,将小组实践成果在课堂汇报展出,以教师评分和学生互评共同构成最终成绩。
分配给学生一定的教学时间,实际上是为学生创设学习自主权,把学生学习自主性需要上升为权力,对分课堂教学流程的设置是保障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实现。针对“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我院老师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课堂讲解,给予学生引导和支持,对学生的课件和讲授内容进行评价,该模式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强了学生对二十大精神的理解,这样才能构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最终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境界。
学生主导课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快速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在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正确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其贯彻到学习生活实际中尤为重要。为青年学生第一时间解读、传递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解学生思想之渴,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在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把快、准、活结合在一起,既不能等、靠、要,也不能盲目推进,应把时效性、准确性、生动性结合在一起,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冒着热气、带着温度,走进思政课堂,深入学生心里。
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托,从党的领导核心、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中国式现代化四个与课程紧密联系的重点难点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牢牢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伟大建党精神及其赓续发展的旗帜引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等,并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懂得党的领导核心、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和精神力量,进而实现认清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深刻领会“四个选择”“三个为什么”、更加坚定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教学目的。
总之,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言行一致,自觉在课程内容上融入二十大精神,不断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也要把这种精神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做到言行一致,身先士卒,为学生做好表率;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伸出援助之手,不仅帮助学生解答思想上的疑惑,还要关心学生的考研、就业、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传递实实在在的温暖。“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心实意地跟着老师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才有可能达成。
撰稿人员:韩保平 审核领导:李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