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lwhzx/whqg/2024/ 返回
传承创新
分类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日期: 2024-06-04 15:47 浏览次数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新时代新征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对于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领悟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大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兴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必然伴随着文化传播力、文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题中应有之义。

  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经过100多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奋斗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当前,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向世界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不仅是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文化命题,也是事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政治命题。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内在力量和底气。自信才能自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文化自信自强,才能理直气壮向世界传播自身文化。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和符号表达,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图谱中的身份证和识别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漫长历史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我们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的内容挖掘出来,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和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有力有效的国际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要不断完善国际传播内容,宣介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示好习近平总书记大党领袖、大国领袖、人民领袖的风范魅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让更多国外民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要持续优化国际传播方式方法,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信息接收特点和习惯的精准化表达,让传播对象听得懂、听得进。要完善体制机制,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加强专门人才队伍和国际传播能力培训体系建设,积极构筑对外宣传的人才高地。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风俗,孕育了不同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也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要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积极推动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价值共识。

  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绵延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本身就是交流互鉴的历史。张骞通西域开辟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玄奘赴天竺取经,推动了印度佛教经典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唐代的开放包容,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使臣、商人、留学生,也使中华文化远播世界;郑和七下西洋,有力促进了中西贸易流通和文化交流;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中华文明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取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能量,在相互碰撞和交汇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与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姿态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曹海霞 祁刚利,作者单位: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