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lwhzx/kzxt/2023/ 返回
孔子学堂
分类

刘昭:学成以君子:荀子“劝学”思想发微

日期: 2023-10-27 09:13 浏览次数 :

  在今本《荀子》中,《劝学》居首,《尧问》居尾;在今本《论语》中,《学而》居首,《尧曰》居尾。尤其二书均以“学”与“君子”开篇,立意若合符节。可见,这种相仿的排篇绝非无心插柳,而是整理者有意参照《论语》的篇章顺序来安排《荀子》,突出孔、荀对学以成君子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在荀子看来,“人之生固小人”(《荣辱》),而“学”是众人皆有的能力和突破自身藩篱的不二路径。因此,荀子力主“劝学”,以超越人性的先天不足。

  一、人禽之辨:学与不学

  人禽之辨是儒学的独特话题。正如宋立林教授在《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中指出:“儒家最重要的精神就在于‘学’——志学、好学、乐学、博学。关于学习,孔子有一套相当成熟的思想。强调学习,正是孔子最鲜明的主张,也是儒学最突出的特征。”孔子“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的表达,对人禽之辨的“类意识”已有相当之自觉。其后,孟子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界定为“仁义”的有无,明确提出人禽之辨。荀子在界定人禽之别时,以人之“有义”而禽兽“无义”区分两者。可见,以兼具道德意识的人为主体划分人禽之辨,孟、荀并无二致,只是在道德根源究竟是由“内生”还是“外铄”方面截然分立。但这并不影响孟、荀异口同声地强调学习与道德实践对人类社会之重要性。不仅如此,荀子还首倡“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劝学》)。荀子将是否为学明确作为人与禽兽的另一分界线,属实是一独特创造。受此影响,明人方孝孺在《务学》篇直言:“夫学,可以为圣贤,侔天地;而不学,至不免于禽兽同归矣。”

  二、福祸自取:学以修身

  言、行是修身的两大事,他们关系着安身立命与生死荣辱,但对祸福与修身关系的认识,许多人经常陷入集体无意识,而儒家则不然。孔子尤为重视修身——“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可不慎乎!”(《周易·系辞上》)荀子继承了这一点,他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对于安危祸福与进学修身的认识,荀子与孔子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荀子还确信人应当通过学习“解蔽”已有成见,补足先天短板,提升摆脱自身局限的能力。因此,荀子认为人应时刻“防邪僻而近中正”,将学习贯穿到全部的生命活动之中,不仅要博闻“先王之遗言”,还要谨慎选择乡里,广交贤士“以美其身”,如此才能徙善远罪,“荣者常通”(《荣辱》)。将知识积累与礼义养成统合贯穿于慎终如始的求学过程,荀子此论大有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之义。

  三、化性起伪:学以成善

  在人性方面,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认为人性生而相近,并未明确性善、性恶的价值问题。同时,这一整体观察又为孟、荀释放出更多诠释人性的空间。孟子有意剔除人性中先天的耳目口鼻之欲,独将“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明确标举为人性,具有极强的主体价值责任担当。荀子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性恶》)站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双重维度反驳孟子,荀子认为,孟子混淆了先天之“性”与后天之“伪”的分别,强调作为价值属性的仁义礼智是后天积习而成。且这种主体价值的先天性缺失必须经由“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性恶》)的为学过程才能向外习得,此即是“化性而起伪”(《性恶》)。如此才能将善“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劝学》),将道德意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成“长迁而不反其初”(《不苟》)的境界,从而超越先天“性恶”的有限性。

  四、成人之道:学为君子

  成人之道即主体自觉能动性充分发挥的过程,也是从小人上升为君子的修行。固然,成人有成德的内在要求,这是由人之为人的本质决定的。但广义的成人绝非“只是一些善良的、老辣的、道德的教训”(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所能涵盖的,它更是含括孟子所谓“仁且智”的综合能力的学习与应用。荀子更是将终身为学视作不断“成己”的教化过程,因而大力地劝说:“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又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劝学》)可见,通过不断地进学修业以成就“明达纯粹而无疵”(《赋篇》)之君子才是荀子劝学的目标。且只有这种教化过程,才能成就“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大略》)、才德出众、贤能一身、志向坚定的君子,能够沉稳自信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这便是荀子强调的学以成君子。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