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阴小建 来源:山东就业创业导航)
求职是人生中的重大决策之一,每一个人在面对求职决策的时候都十分慎重,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初始平台,获得有利的起跑线,这是人之常情。从小我们就有“赢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所以在每一次遇到人生转段的时候,总是期待能赢得同一赛道上的选手些许优势。
在长期的生涯咨询中会发现,很多同学在求职决策过程中,经常陷入三种不良认知的困扰中。认知是影响我们从事一件事情的态度、情绪和行为的根源。不良的认知会让我们最终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影响我们的理性决策。这三大不良认知分别是:完美主义、负面思维和习惯性纠结。下面,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三大不良认知的表现和应对方法。
第一种不良认知:完美主义。当我们面对决策的时候,通常希望鱼与熊掌可以兼得。我们期待完美的选项,不愿意舍弃。我们期待的工作是“事少钱多离家近”,同时还要有社会地位、还要有充足的发展空间,这样的工作才算是完美的。找女朋友,期待她是个白富美,还温柔体贴,上得厅堂、入的厨房。找男朋友,期待他是个高富帅,还要疼老婆、爱孩子,分担家务还要有幽默感。当我们期待这样的完美选择的时候,忽略了我们自己就是不完美的,这样完美的对象也不会选择不完美的我们。所以,我们不愿意退而求其次,坚持宁缺毋滥。
面对完美主义,需要认识到我们本来就是有限的,必须学会取舍,明确当下需求是什么,未来需求是什么。如果不能先满足当下的需求,怎么去逐步实现未来的目标呢?如果A公司是上市企业,待遇优厚;B公司就在家门口,不需要每天挤公交,浪费几个小时的交通时间;C公司是创业企业,成长空间大。那么哪个有利条件更能满足我们当下的需要呢?如果是在哺乳期的女求职者,可能B公司离家近就是最有价值的。A公司待遇优厚,但是离家远;C公司成长空间大,但是需要一人身兼数职,经常加班。当她完成了养育孩子的任务,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现在只能选择一个最符合当下需求的工作。
所以,面对完美主义,需要认清没有选项是完美的,我们自身也不是完美的。需要从时间维度,区分当下和未来的需求,做出取舍。
第二种不良认知:负面思维。很多同学在做决策时,会把注意力放在选项的负面因素上,做出自我否定的判断。我不能去考研,如果考不上多丢人;如果考上了,再找不到一份比现在更好的工作,会浪费三年的青春年华,这会不会亏大了?我不能去这家公司应聘,如果入职以后环境不友善,我会不会受委屈?去企业不行,不够稳定;去公办学校不行,缺乏激情;去当公务员也不行,把我派到基层,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所以,这类同学总感觉前有豺狼,后有虎豹,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就停留在原地等个万全的机会吧。
面对负面思维,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任何选择都有成本,也都存在风险。我们用三个字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最坏的结果,那就是——大不了。如果考不上研究生,大不了去找份我能接受的工作;如果考上研究生,又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岗位呢?大不了先找个差一些的工作,慢慢提升能力,向理想中的岗位跳槽。如果入职后的环境不友善,大不了辞职,换个好环境。
因为无论我们做了怎样充分的准备工作,都只能降低选择的风险,而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当我们说出“大不了”这三个字时,就接受了最坏的结果,心理压力迅速降低,可以让我们做出理性的决策。人们最害怕遇到的,不是努力后的失败,而是我本来可以的遗憾。
第三种不良认知:习惯性纠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在餐厅打饭,从头走到尾,所有窗口看了好几遍,不知道选什么菜作为午饭的同学。也会遇到某个员工,把一份方案交给了领导,等待审核,但是两周过后都没有接到领导的反馈,我要不要去问一问领导的意见?贸然去问会不会被领导批评?这位同学就陷入了纠结中。
当我们常常陷入纠结中,不能前进的时候,事态就脱离了我们的控制,我们因为没有方向,所以只能在原地打转,时间和机会就这样在我们的指缝中溜走。应对习惯性纠结,把失去的主动权拿回来,需要我们改变的认知是:未来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结果。但是时间不会停留,会按时到达。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最多次数和最晚时间,抵御纠结,重新掌握主动权。
在餐厅窗口前徘徊的同学,可以给自己设定次数底线,再看一遍,就必须在其中选择一个作为午饭。给领导汇报的员工可以设定时间底线,如果领导三天内不给我回复,我就一定要去问问方案是否审核通过。
当明确了次数底线和时间底线,到达条件后,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只有行动才是化解纠结的灵丹妙药。一旦设置了限制,我们就把被动等待转变为积极行动,停止原地踏步,主动权就回来了。
最后,我们需要在难以决策的时候,把注意力从问题本事抽离出来,去分析我们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然后对症下药。这种思考方式被称之为元认知,就是从上帝视角看待我们自己和环境的关系,看待我们遇到的困难。
总结决策过程中会遇到的三大不良认知:面对完美主义,我们要区分清楚当下需求是什么,长期需求是什么,我们应该先满足当下的需求,才能有条件去考虑长期需求;面对负面思维,我们要告诉自己三个字“大不了”,尝试接受最坏的结果,给自己行动起来的勇气;面对习惯性纠结,我们要设置最多次数或最晚时间,有了时间底线,被动等待就转化成了积极行动。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