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今年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达874万。面对疫情给大学生带来的各种就业困难,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上下出台了“云端招聘”“线上面试”“先应聘后考证”等一系列新政新规。“疫情之下的就业突围”成为高校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青年的人生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高校教师尤其是广大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既要有认识的高度,又要有认识的深度,在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同时,还应坚持增强毕业生劳动意识的教育,帮助广大毕业生从内心树立浓郁的劳动意识。这既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要求,也是增强大学生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和拓展就业渠道的需要。
良好的就业意识是就业能力和就业渠道的认知基础,而劳动意识又是就业意识的核心。缺乏基本的劳动意识,不仅难以端正就业意识,还会弱化就业能力和堵塞就业渠道。分析历届“无着落”毕业生,少数是因为考研失败,准备复习再考研;多数“飘着”的毕业生不是没有就业渠道,也不乏就业信息,更不是缺乏知识和能力,而是面对各种就业信息和岗位,左顾右盼,精挑细选,高不成低不就,面对驶过的一系列“就业专列”总是犹豫不决,延误了最佳就业时机,最后宁可待业也不屈就就业。形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毕业生劳动意识的薄弱。毕业生的劳动意识是就业欲望、就业意识的支撑,是大学生独立生活,摆脱家庭经济依赖的根本。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劳为社稷之本,这也表明了劳动意识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支撑作用。
毋庸讳言,有部分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仅不屑于劳动,不珍惜劳动,甚至鄙视劳动,将自己置于普通劳动者之上,错误地认为接受完高等教育就意味着应当从事“职业体面,收入高、活要轻”的职业。这种就业认知也说明了劳动意识的缺乏。《光明日报》刊登的“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75.8%的人首选单位就业,选择自由择业和升学分别为7.7%和7.5%,选择创业的仅为2.8%,6.2%的人选择暂不就业等慢就业类。这组数据同样说明大学毕业生的劳动创造意识不容乐观。其实,传统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概念早已不适应现代科技社会的区分标准。因为现代脑力劳动少不了体力劳动的参与,体力劳动也需要脑力劳动的支撑,尤其是大批技术劳动,在体力劳动的同时不仅有脑力劳动还需要创造性劳动。“大国工匠”的成长,无一不是体现了两种劳动的交融,并充分体现了创造性劳动的过程。这种创造虽然与科学家的科研创造不同,是渐进的、改良的、技术革新式的创造,但同样是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创造。当下即使开出租、送外卖等简单劳动,也涌现出了一批“草根MBA”。他们不仅收入丰厚且精神充实,真正体现了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创造新时代的生活理念。所谓“草根MBA”的秘密,实质就是“用心用脑”去劳动,在简单劳动中实施有创意的劳动,在优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个人的财富积累和社会价值的创造。这种以浓郁的劳动意识支撑的生活理念,与所谓的“一举成名,一夜暴富”“成功学”完全相反,后者既不现实也无益于社会。
我们要看到新技术革命虽然会使某些行业就业人数降低,但也必然释放更多的新职业、新岗位、新业态。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还是要树立浓郁的劳动意识。大学生有了浓郁的劳动意识,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就业渠道都会变得清晰而宽广,摆正谋职预期,放下身段“屈就”现实,就能“吃得苦,耐得劳”,就会“先就业,再择业”,就会“先生存,再发展”,就能“先现实,再理想”。任何时代的青年人在走上人生道路的初始,都必须面对现实,首先取得生存发展的条件,再坚持理想不动摇,以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坚韧的劳动意志,克服一切人生困难和障碍,最终实干成真,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托起青春的梦想。(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