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就业创业导航 原创:阴小建)
人职匹配简单来说就是个人特质和工作环境在科学决策基础上的相契合。其实,无论是找工作、找对象还是其它各种选择和决策,人与环境的相契合永远是最高的追求目标。上大学前,希望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临近毕业时,期待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专业呢?就是在能录取你的专业里面,你最喜欢的那个。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职业呢?就是在能给你发offer的企业里面,最适合你需求的那个。
在帕森斯的理论框架中,自我探索四个维度: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如果和环境契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第一个维度,兴趣
如果找到了一份感兴趣的工作,会感到工作带来的快乐。做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会不知不觉的,加大持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不断的持续主动投入,我们的技能会得到提高,从而获得满足感和快乐。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吧,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就是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
在这里要深入思考一步:如果没有足够的兴趣,能否坚持一件事情五年呢?能够坚持五年、一万小时刻意练习的事情是不是就是我们的兴趣呢?
第二个维度,性格
工作岗位和性格相符,带来的将是工作上的非常有效率。为了更好的融入环境,为了获得保护和发展,人们习惯于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面具。而当人们在扮演某些角色时,与自己本来的面目相差越远,能量消耗就越大。如果性格和工作岗位契合度越高,扮演的成分就越少,能量的消耗就越少,持久性就越高,那效率肯定就越高了。
第三个维度,技能
如果掌握了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工作起来就会相对轻松自如,事半功倍。也就是说,在工作领域成为专家以后,会获得充足的成就感,能够自信的面对工作。
第四个维度,价值观
价值观是内在评价体系,也就是内心认同的事,做起来觉得值得的事。所以,当价值观和工作岗位契合的时候,在工作中会感到充满了使命感,会坚定不移、无怨无悔的投入时间和精力。
前面提到了,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基本不可能找到一个工作能够和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都匹配。比如:从兴趣角度来讲,你现在学习的专业是不是你喜欢的?如果这个专业恰巧是你喜欢的专业,或者你假设现在已经学习了你喜欢的那个专业,你是否对这个专业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感兴趣呢?不见得都感兴趣吧。这就像从事的工作,基本不可能对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喜欢,总是有喜欢的部分,也有不喜欢又不得不做的部分。努力的方向就是尽量增加自身对工作中兴趣因素的掌控度,通过培养兴趣或者挖掘兴趣,提高工作中感兴趣的那一部分的比例。
从性格这个部分来说,所在的岗位和职场环境同样不会和我们的性格完美契合。我们总是在很多的场合不能畅所欲言,不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吧。所以,在职场中,我们难免会带着面具,扮演这个职位所定义的那个角色。这是一种社会赋予这个职位的刻板印象:如老师就要稳重大方,有亲和力;警察就要公正严肃,保护人民群众。提到每一个职业都会有约定俗成的概念,我们要扮演好这样的角色,就要压制自身与职业不符的那部分个性。压制的越多,精力损耗就会越大,效率就会越低。
从技能角度来看呢?技能是能够成功入职的先决条件,只有组织认为我们的技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时,才会聘用我们。但是,在组织内我们的岗位会随着时间迁移而发生变化,组织对我们的要求也会随着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岗位的变化而变化。就是说,我们很难永远符合组织对我们技能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技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领导交给我们一项工作,如果我们具备完成它的技能,领导会说:你什么时候能够完成这项工作?如果我们不具备完成工作的技能呢?领导会说,这是个学习的好机会,你应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所以,更多的时候不是在使用我们擅长的技能,而是发挥我们学习的能力,学习新的技能。
最后从价值观角度来看呢?统计显示现在无论美国人还是中国人的收入构成中,劳动性收入,也就是俗称“人生钱”的部分占到70%以上,只有不到30%的收入是通过资本性收入,也就是俗称的“钱生钱”的部分获得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大部分人距离财富自由都还很远,就是说不需要依靠劳动性收入,只依靠资本性收入就能够满足生活资料的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在工作中,还不能完全把马斯洛五层需求理论中最高层的自我实现作为工作的奋斗目标。我们工作的目的还普遍从满足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获得尊重的需求中选择。因此,工作的目的还不能完全和我们内心的认同相吻合,我们做的工作当下,还不是我们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说白了,大部分人的从事的工作是谋生手段,而不是自我实现的途径。
老板交代工作的时候,从来没有问过:小李,你喜不喜欢做这个工作?小李,这份工作和你的性格是否匹配?小李,你是否愿意做这份工作?不会这样问吧!老板只会问,这个事你能不能干呢?
在个人特质的四个维度中,兴趣、性格两个维度是我们选择理想工作的标准,价值观是我们选择工作时决策的依据,而技能是用人单位选择我们的依据。
可以看出来,帕森斯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是相对静态的,他认为我们做了一次职业选择以后就不需要再次选择了,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好。这与我们现在很多家长的就业观念比较相似,家长们想让孩子找一份起点较高、相对稳定的、竞争压力不强的工作,这就是一种静态择业观。
通过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从而探索了个人特质: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四个维度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匹配和不匹配两个方向进行了分析,最终认为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是一个相对静态、理想化的就业状态,在现实中,我们很难找到这样理想的工作。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