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大学应届毕业生更青睐哪种类型的单位?国有企业(28.9%)、事业单位(28.3%)、党政机关(13.9%)排名前三。接下来的依次为:外企(13.3%)、民营企业(11.2%)、自主创业(3.9%)等。从求职排序来看,也印证了这届毕业生就业求稳的意向。
疫情对大学生就业选择有什么影响?上周,中国青年报经济部、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针对应届毕业生(2002人参与)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1%的受访者会选择更稳定的工作,25.4%的受访者选择更有挑战性的工作,10.2%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改变,4.2%的受访者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受访者中,25.2%的人来自重点一本,47.6%的人来自普通一本,二本和三本的比例分别为20.4%和4.39%,2.2%的人来自高职院校。
疫情对就业选择影响大
李瑜第一次经历如此漫长的寒假,这几个月,她在浙江绍兴的家中感到非常焦虑:一边赶硕士毕业论文,一边找工作。
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她的理想职业是这样排序的:媒体机构浙江分部、媒体机构北京总部、浙江省公务员。疫情发生后,原本排在末位的选项被加上了权重。在许多人眼中,公务员是稳定的代名词,也是长辈们的心仪之选。李瑜的父母平时总在她耳边吹风,但李瑜看来,这份职业“不够有意思”,可能只是写公文、宣传稿之类。可是不久前,她动摇了。
同学中有人年前参加完招聘单位的笔试,后来接到通知,受疫情影响招聘取消了;有的企业招聘人数缩减到了去年的一半;有的单位原本春季秋季都有招聘计划,现在春招没了,只剩秋招。而今年,毕业生规模创下历史新高,2020届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
调查显示,91.5%的受访者认为疫情对自己的就业选择有影响,其中59.5%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大,32.0%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小。仅7.9%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影响。当前应届生更青睐哪种类型的单位?排在首位的是国有企业(28.9%),其次是事业单位(28.3%)、党政机关(13.9%)位居第三。接下来的排序为:外企(13.3%)、民营企业(11.2%)、自主创业(3.9%)等。
求职排序也印证了这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求稳”的意向。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官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了5大举措。首先是扩大中小微企业、国有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意见》指出,国有企业今明两年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不得随意毁约,不得将本单位实习期限作为招聘入职的必要条件。
各地公务员岗位进一步向高校毕业生开放。据了解,湖北已明确2020公务员招录计划增加20%,选调生招录计划增加50%;山西加大援企稳岗力度,今年计划招录公务员627人,招聘事业人员1400人,同比扩招131%;海南党政机关岗位需求表已发布预招录1566人,扩招260%;山东公务员省市县乡“四级联考”招考数量比去年也有较大幅度增加,德州市市县乡公务员招录计划要增长140%以上。
薪酬并非受访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首要因素
谈及选择工作首要考虑的因素,南昌大学大四学生周思妤坦言,薪酬和个人成长空间是自己最看重的两点,她理想的职业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积极的反馈,能进步,能直观地体会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但年轻人依然渴望“发光”。周思妤说,“一份工作可以累,但是不能不让你觉得欣慰。” 她不想每天只做“工具人”,“如果自己的创新和创意没有发挥的余地,这样会很磨心志。”
调查显示,当问及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最看重的因素时,75.7%的受访者首选“个人发展空间”,其次是“薪资待遇”(66.6%),58.7%的受访者选择“企业发展前景”,还有29.0%的受访者看重“地理位置”。
一段时间里,自由度更高的灵活就业让大学生青睐不已。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灵活就业的比重不低。2003年,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比重加起来只有4%,到2017年这三项指标加起来接近19%。
不过今年,周思妤对进入初创企业和自主创业保持谨慎。在她看来,创业公司更适合实习或者积累了一段工作经验后再去尝试。综合考虑下来,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运营是她锚定的目标岗位,此前,她已经在几家头部互联网企业积攒实习经验,但她清楚地认识到,要取得竞争优势,必须提升自己的硬实力,她还需要学习phython和数据分析技能,同时有针对性地对行业和市场进行了解。
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要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等加大支持力度,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催生新岗位新职业。依托工业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加快上线上云。聚焦养老、托育、家政等就业潜力大的领域,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服务业。支持发展共享用工、就业保障平台,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就业和社保线上服务。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点、堵点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认为,除了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突发事件冲击外,中国的就业市场本就面临着经济增速下行、人口老龄化、新技术革命、结构性矛盾等多因素的挑战。
对应届大学生来说,缺乏工作能力是这一群体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去年,咨询公司麦可思做过一项调研显示,2011年至2018年这7年间,本科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毕业时掌握的能力与岗位要求达到的能力之差)从82%提高到84%,变化不大。
而近期中国就业研究所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也显示,今年45%已获得offer的应届毕业大学生中,56.0%的人有相关实习经历。这些人求职目标明确,社会实践丰富。
曾湘泉分析,没有得到录用通知的学生可能是因为自身定位不准确、未达到招聘要求、简历投递太少等。他建议,对于就业困难群体,要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从学校到就业的成功转变。个人也需要强化工作搜寻,降低薪酬预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
企业和平台的堵点也要打通。曾湘泉表示,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减税降费不能仅仅作为短期应急的措施,而应长期化。同时也要将“稳就业”纳入投资环节的评价中,无论是新基建还是老基建,首先要评估究竟一个投资项目能够带来多少就业。
此外,他表示要加强平台信息充分及时流动,提升就业市场效率,这些信息包括各高校的入学规模、毕业生规模,细化至大学新生的学校、学院、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毕业数量等,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