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大学生“被就业”,诸多问题需尽快厘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这三个月的工资去哪了,有一万多呢?”据媒体报道,近日陕西西安高校多名在校大学生在个税APP上查询发现自己有在职工作,有工资发放记录。但实际上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这家公司。

  根据学生提供的截图,记者看到,他们供职的是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其中每月工资薪金显示为4500元,“最早是大四的学生在外实习时发现的,我们低年级的学生一查询,也是这样”。

  四五个班学生“被就业”,意味着这些学生的个人信息被泄漏,而冒用学生信息报税,还存在冒用他们的身份信息办理银行卡的可能,否则实际收款人和“纳税人”不一致,就过不了财务关。这背后必然是一连串的漏洞和失守,既有高校学生个人信息的大面积泄漏,也可能存在银行卡办理过程的失守。

  这起高校学生“被就业”事件,也再次暴露了高校信息安全、银行卡办理漏洞等问题,这些漏洞不仅可能侵害当事人的权益,也有可能给国家带来损失。实际上,类似的情况屡屡发生,几次的情况如出一辙。2018年,江苏的常州大学怀德学院2018届毕业生中,就有学生发现,自己虽然还没找到工作,但却在一些企业已经成为了员工,并有了近半年的工资记录。经询问,这一情况还不在少数,大量学生存在“被就业”的问题。

  据报道,此次事件中,学生发现问题后,将情况报告给辅导员,辅导员态度暧昧,让学生自己处理,不负责任的态度溢于言表。涉及到学生个人信息大面积泄露,关系学生的权益,更暴露高校信息安全问题,学校当然不能坐视不管。

  学校应当尽快调查“四五个班”甚至更多学生的信息泄漏是如何发生的,有无内鬼或者第三方机构倒卖学生信息,如果有内鬼倒卖学生信息,还应该严肃追求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如果是第三方窃取学生信息,更应该拾起法律武器维护学校以及学生权益,同时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堵住信息安全漏洞。

  此外,这些学生不仅存在“被就业”状况,甚至还出现了工资收入,这也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即相关企业是否“借用”学生信息报税,把学生当作偷税漏税的手段。我国新的个税起征点为5000元,而这些学生显示的每月薪资为4500元,刚好卡在起征点之下,不免增加了偷税嫌疑。

  2019年新的个税法开始实施,首次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所得,综合按年计征个税。实施综合累计计算方法,对个人收入信息的掌握变的更加精准、全面。以劳务费、稿费的发放为例,支付单位都会要求提供收款人的银行卡号、身份证号、手机号,在这种情况下偷逃漏税的难度更大,但这似乎并没有阻止一些企业借用他人信息实施偷税行为。

  目前,已经有学生在个税APP上进行了申诉,但涉及到个人信息泄漏以及企业疑似偷税行为,显然不能如此轻飘飘地处理。对于相关执法部门来说,学生的爆料以及媒体的报道是一封举报信,明确指向北京这家建筑公司的疑似偷税行为,宜尽早启动相关程序对这家公司的税务情况进行调查,而不是旁观学校的调查以及学生的申诉。

推荐动态